1 城市街道景观改造
城市街道是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伴随着城市的出现发展而产生形成的。城市街道景观如同城市的年轮,承载着城市的意象和记忆,同时又展示着城市形象,影响着城市的生活。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并逐渐被人们接受和重视。
城市街道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居住社区的经济、环境的综合发展,直接影响到当今人类的生活品质[1] 。当前,面对国际经济危机的挑战,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投入,很多地方都对包括街道景观在内的公共场所设施进行了一定的改造更新。在这种形势下,对城市街道景观改造进行策略性研究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了。
2 中小城市街道景观改造出现的问题 2. 1 立项仓促,不从实际出发
由于一些城市管理者对街景改造有着设计施工周期短、见效快的误区,本来应该认真对待反复论证的城市街道景观改造成了彰显政绩的“快餐”工程,这在很多中小城市显得尤为突出。在城市街道景观改造立项前,常常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调研和评价。这造成很多项目为了赶时间而仓促设计,并没有从街道景观的功能、效应、生态、场所精神等方面作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甚至有些地方为了立项而立项,缺乏对街道景观改造的目的性。这样改造的街道景观难免存在各种遗留问题,并没有解决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浪费了人力物力。
2. 2 简单模仿,失去本地特色
很多中小城市的街道景观正在丧失自己的地域特色。街道景观是展示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窗口,而盲目地追风和简单地模仿使得很多街道景观“唯视觉形势美而设计,为参观者或观众而美化,唯城市建设决策者或设计者的审美取向为美”[2] ,失去特色的同时,也破坏了很多中小城市原有的城市肌理。一些城市热衷于建设景观大道或者仿古一条街、欧式一条街等形象工程,而相邻的街道之间也缺少必要的联系和呼应,不伦不类不成体系。在盲目翻新街道风格的同时,也使本地居民丧失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抛弃本地乡土植物,对没有经过专业引种驯化的外地绿化植物生搬硬套地使用,既起不到生态绿化的作用,还有可能带来生物入侵等生态危险。
2.3 立面化妆,只做表面文章
街道立面,尤其是建筑立面是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要素,但并不是全部。除了建筑本身之外,雕塑、壁画、街灯、书报亭、垃圾桶、宣传栏、休息设施、围墙、树木绿化等都可以结合起来组成丰富多彩的街道景观[3] 。街道景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空间系统,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而目前部分中小城市街道的景观改造则完全成了立面的化妆修饰。目前,设计人员所做工作大多是去做立面建筑效果图的排列拼贴,并没有从综合的视角、宜人的尺度等去考虑人性化需要。
2.4 只顾眼前,基础设施不可持续
由于设计周期和经费等原因,中小城市街道景观改造往往过分追求进度和效率。面对出现的问题,多采用化妆掩饰的办法。一些不必要的、易施工的设施常常被大量使用,一些基础性的、长周期的基础设施往往被草草装修应付了事。这种贴贴瓷砖、刷刷油漆、移植绿化的方法在短时期内可能会给人新鲜的感觉,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无论对街道景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还是对城市文化氛围的积淀都是有害无利的。
3 中小城市街景改造策略
3.1 可持续策略
对城市街道景观的改造需要在宏观上有远见有计划地制定策略,在中微观上有控制有步骤地开展,这些都是可持续性的要求。城市街道景观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对街道景观整体把握的前瞻性。要弄清楚什么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什么是需要耐心解决的长期问题。在基础设施上不要做表面文章,在整体效果上不要盲目追求一次到位,要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街道景观的改造不应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而是需要切合实际、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指出“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强调必须从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治高度,从中国国情特别是目前面临严峻的人地关系的客观事实和危机意识以及从建设和谐社会和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来认识和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节约”反映了一种新的土地伦理、新的景观审美观和价值观,是实现可持续景观的一条根本出路[4 ] 。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用可持续的战略眼光看待街景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3.2 人性化策略
对城市街道景观的改造应该着重考虑市民的需求,以人为本,设计亲民、便民、和谐的公共场所空间。中小城市有着自己的规模,街道景观改造要跟自己城市的规模相协调。过大的尺度,生硬的模仿不适合自己的景观都是不可取的。同时,在同一个城市中,不同的道路有着不同的性质,要从道路本身的功能和性质以及相关活动人群去着手,提供舒适、美观、便利的开放环境,切不可不经调查研究想当然地规划改造。设计者要本着负责任、以人为本的态度亲自去调研改造项目,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决策部门则需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把街道景观改造办成人民受益的实事。
3. 3 地域性策略
应努力发掘当地文化和城市特色,把城市街道营建成具有城市内在精神的公共场所。城市街道景观直接形成城市的面貌、街道空间的性格、市民的生存交往环境,成为城市居民审美观赏和生活体验的日常性视觉审美客体,乃至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5 ] 。街道景观的地域性改造有很多手法可做,不仅仅局限在建筑立面一点。将地域文化的一些符号、标志、代表人物或事件的元素通过灵活的手法应用在街道家具、铺装、休憩小品等细节方面,都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相对于在建筑立面装修上的重复投入,节约了经费,也便于长期管理维护。
3. 4 公众参与策略
城市街道景观改造涉及到很多利益方,处理协调好各方权益需要规划工作者、政府、普通大众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公众参与既体现了规划工作为全社会服务的宗旨,又是社会公平的需要。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更应该增加公众参与的力度,增强城市的信心和活力。积极吸收人民大众的意见,在规划、反馈、决策间形成良好互动。积极引导城市居民关心自己的城市环境,参与自己城市环境的创造。
4 结语 目前,全球经济危机仍未见底,但同时也是各行业、各部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理清思路进行调整的机遇期。中小城市的街景改造更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的策略,建设方便人民群众、富有当地特色、经济适用、和谐可持续的城市街道景观,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1] 庞珺,朴永吉,徐 欢. 中小城市街道景观改造研究[J] .现代园林,2008 (10) :32-36.
[2]
俞孔坚,李迪华. 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刘明国. 小城市的街景规划设计[J] . 山西建筑,2006 ,32 (4) :39-40.
[4]
俞孔坚,李迪华. 可持续景观[J] . 城市环境设计,2007 (1) :55-60.
[5] 叶 菁. 城市街道景观创新设计[D] .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