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寓安园林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和谐”性公路设计

22 2018-05
编辑:管理员 源于:新闻中心 浏览:934

党的十六大会议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交通运输部也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交通”的发展理念。近年来,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通车里程已超6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同时,随着国家拉动内需的相关政策出台,高速公路建设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高速公路是一个对周围景观产生强烈干扰的项目,如何在公路建设中做到不破坏或少破坏,使建成后的公路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和谐是公路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公路建设中将“和谐”的设计理念运用到公路景观设计中,是现有条件下解决公路对景观不利影响的现实而有效的手段。

  1和谐高速公路的内涵
  和谐高速公路包含三方面内容:人与路的和谐、路与自然相和谐,人、路与自然三者相和谐,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1.1  人与路的和谐
  人与公路的和谐,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公路使用者(司乘人员)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公路的视觉导向、视觉连续性、安全设施的色彩及尺度等交通心理因素与行车安全的关系,以便减缓并消除司乘人员在行车时所产生的心理压抑感、威胁感,调节和改善司机的视觉疲劳,使高速公路景观既满足交通与安全的要求,又使司乘人员能舒适的完成旅行,实现公路景观的安全与舒适。
  1.2  路与自然的和谐
  公路与自然的和谐,就是遵循“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恢复自然”理念,使其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技术,顺应自然规律,构建多层次、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的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努力使公路完全融入自然之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1.3 人、路与自然的和谐
  人、路、自然三者的和谐是公路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即公路建设要努力达到:人在路上能安全舒适地行驶,路能不留痕迹地融入自然,最终人也能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最终实现人、路、自然之间三者的高度统一和相互和谐。

  2 “和谐”高速公路理念在公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和谐”的高速公路理念应贯穿于公路景观设计的各个阶段,主要包括公路选线及线形设计、公路总体景观规划、公路细部景观设计等三个部分。
  2.1 公路选线及线形设计
  在公路设计的选线及线形设计阶段深入贯彻“和谐理念”,对公路最终景观效果至关重要,应注重路线的内部和谐及外部和谐两个方面。
  2.1.1路线的内部和谐
  公路路线的内部和谐包括路线与地质条件相和谐、公路与地形地貌相和谐两个方面。
  (1)路线与地质条件相和谐:即对于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泥沼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应选择合适的位置,尽量调整平、纵线形,恰当掌握标准,以尽可能小扰动的方式通过,并采取必要的工程防护措施及排水设施,确保边坡及路基稳定。
  (2)公路路线与地形相和谐:即路线宜随地形变化布设,使路线与地形有机结合,在保证安全、不降低功能的前提下灵活地掌握技术指标,不追求高指标,但求连续均衡,线形走向与地形、地貌相吻合,不强拉直线,硬切山梁,横跨山谷,顺势而为,注重与地形的结合,尽最大可能地保持原地的风貌;注重不同设计单元之间连接路段技术指标的均衡与连续,做到高低指标的合理过渡,消除不安全隐患。和谐的公路线形应自然流畅,能在视觉上自然诱导驾驶员视线,提高线形质量。
  2.1.2路线的外部和谐
  公路路线的外部和谐包括路线与资源节约相和谐、公路与环境保护相和谐两个方面。
  (1)公路路线与资源节约相和谐:①节约土地资源:根据沿线情况,合理规划公路占地,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公路设计合理采用低路堤、瘦身立交、加大桥隧比例等方法,尽量减少占地;对取弃土场、施工便道等土地,及时土地复垦或生态恢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②节约生物资源:公路选线要尽量少占自然保护区林地、重点公益林地、原始林等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相对较高的地区;线形设计尽可能降低路基填挖高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植被和山体,对于稳定的弱风化岩和硬岩边坡,可借鉴思小路“边坡逆向思维”的理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留陡峭的岩石边坡,减少边坡开挖,减少公路占地,保护山体原生植被。③节约水资源:公路选线应避绕敏感水体,无法避绕的路段应设置桥面径流处理系统,如广东渝湛高速公路采用人工湿地法对敏感水体路段的路面径流和桥面径流进行了处理。
  (2)公路路线与环境保护相和谐:公路线形要适应地域环境,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一方面要尽量避让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一方面要以充分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把自然景观和公路景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近水远山虽非我有而若为我备的境地(图1、2)。


图1  公路选线路利用借景手法,很好地结合了路外景观
(引自:《实用公路美学》,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1981)


图2  公路绿化注意不遮挡视线,将路侧水景露出来
(引自:《Manual of Aesthetic Design Practice》,

British Columbia Minitray of Transportation,1991)

  
  2.2 公路总体景观规划
  2.2.1与生态环境相和谐
公路与生态环境相和谐是指在区域尺度上,公路要与沿线区域的气候、地质、土壤等条件相协调,营造出符合地域特征的高速公路景观。比如云南思小高速公路要紧紧围绕热带雨林的特色,吉林吉延高速公路的就要紧扣长白山区的地域特色展开设计。 
  2.2.2与自然景观相和谐
  公路与自然景观相和谐是指在公路视域范围的尺度上,公路要与沿线可视的农田、林带、河流、森林等景观元素相和谐,营造出与沿线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公路景观。如吉延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在充分调研、详细分析沿线景观特征的基础上,将全线规划为老爷岭、拉法山、红叶谷、白桦林、田园等九大景观段落,并按段落特点进行具体设计,取得了与沿线环境相和谐的景观效果。
  2.2.3与地域文化相和谐
  公路与地域文化相和谐主要是指公路景观的营造要充分考虑当地由于独特的环境和历史而形成的文化氛围。公路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应成为当地文化传播的载体,利用服务区、收费站、隧道洞门等构造物充分体现沿线区域的文化特色。如吉延高速公路沿线的服务区均采用了朝鲜族风格的建筑,起到了很好地展现当地文化的效果。 
  2.3 公路细部景观设计
  公路景观最终展现给人的效果往往决定于边坡、边沟、护栏等细部景观元素的效果,因此公路的细部景观设计也非常重要,并且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总体说来,公路细部景观设计应体现总体景观规划的理念,按规划进行具体设计,同时应突出生态性、自然性、乡土性、协调性、安全性。
  2.3.1 突出生态性
  在当前社会呼吁“绿色”的背景下,公路景观应“突出生态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广东渝湛高速公路非常重视生态性,开展了“生态公路成套技术研究”的课题研究,分别采用了客土喷播边坡生物防护、浅碟型植草生态边沟、生态锥坡、生态型声屏障等一系列技术,取得了比较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
  2.3.2 突出自然性
  随着“回归自然”呼声的高涨,公路景观设计也已由营造“城市园林”的设计理念发展为突出自然性,营造原生态自然景观的设计理念。如过去高速公路的碎落台种植往往是规则、等间距的种植方式,互通立交区则常常通过植物造型营造大色带、大色块景观,但目前这种设计方式已逐渐被摈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自然的方式,如碎落台的植物种植要疏密有致、高低错落、过渡自然,互通区的植物种植也是要乔、灌、草相结合,自然式种植。
  2.3.3 突出乡土性
  中国的城市建设越来越趋于雷同,很多城市丧失了原有的特性,高速公路建设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突出乡土性就是要突出公路的地域特色,公路建设可通过乡土材料、乡土植物的大量应用,增强公路的地域特色。如长白山区的公路建设可在服务区建筑的外立面上应用火山岩和木材等乡土元素,凸现长白山区作为火山和林区的特色。
  2.3.4 突出协调性
  公路景观的协调性是指不同的公路断面应分别与周围的环境(如农田、河流、森林、村落等)相协调,使公路与自然融为一体。比如,公路比较低矮的土质边坡,公路横断面设计均应加以修饰,使它们看上去尽可能自然顺畅,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又如穿越林区的公路护栏可采用与环境协调的钢背木护栏。
  2.3.5 突出安全性
  安全性是高速公路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公路景观设计应有利于加强行车安全,而不能成为行车的安全隐患。目前,有些公路景观设计没有充分考虑路侧净区的概念,在路侧种植大树、设置景观石,虽然某种程度上可能增强了视觉景观效果,但却同时也形成障碍物成了公路的安全隐患。公路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行车安全,保证路侧净区;并在周围景观单调时,通过景观的变化缓解司乘人员进入隧道的心理压抑感。例如,秦岭终南山隧道是景观设计就是一个成功典例,它不仅仅是建设规模居世界第一,隧道景观设计更值得称赞,终南山隧道内部景观设计通过灯光变化等手法使过往旅客充满新奇之感,有效缓解了长隧道内压抑的心情。(图3)


图3  秦岭隧道内景观设计
 

中央分隔带植物绿化设计不仅仅营造生态景观,更重要的是防止眩光、消除安全隐患。目前,中央分隔带植物高度通常为1.5米左右,在山区公路弯道处及凹型竖曲线,尤其是半径较小处,夜间产生的眩光不能被遮挡,产生严重安全隐患。因此,公路景观设计人员应合理分析特殊路段、直线段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中央分隔带的植物间距与高度设置,以更好地达到植物防眩效果,增强行车安全性。

  3 结束语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进程又在加快,为避免“大建设、大破坏”的局面,为更好地实现高速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构建和谐交通”,必须重视高速公路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和谐理念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思路,努力创造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与沿线风土人情相适应,与运动中人的感知、静态中人的观察相适应的高速公路景观,营造人、路、自然三者相互和谐、天人合一的公路景观。 

  参考文献: 
   [1] British Columbia Minitray of Transportation.Manual of Aesthetic Design Practice[M],Lanarc Consultants Ltd.1991
  [2]陆旭东等.长白山区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中外公路.2008,3
  [3]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等编著,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译.实用公路美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