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寓安园林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基于Mapinfo的大学校园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优化研究

22 2018-05
编辑:管理员 源于:新闻中心 浏览:1077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具有独立的功能特征和明显的视觉效果的有机复杂系统,是具有明确边界、可辨识的地理实体。景观最初的含义是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并于17世纪初发展为“自然与人文的综合体”。景观的研究就是从土地的研究开始的,与土地利用有着外延上的从属关系,是地理学、生态学以及人文科学的综合研究领域。因此,校园景观规划,就要求人们在尊重自然与生态的基础上,依据发展规划目标,通过调整土地资源配置和组织利用,对原有校园景观要素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构建新的景观格局,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创造出优于原有的景观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大学校园是一个集聚教育、科研、文化和观光的特殊场所。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规划模式、建筑风格、生态保护、人文特色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与评析。但是,大尺度下基于校园景观微观元素上的动态变化分析,尚不多见。本文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计算广东海洋大学主校区校园景观单元特征和空间格局相关指数,分析不同的景观类型内部以及景观类型之间的结构特征,并对并校10年来不同时期(1996年和2005年两个时段)的校园景观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景观变化的特点,最后提出进一步优化规划的策略。 

  1 研究区概况

  广东海洋大学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景色秀丽的海滨城市湛江,经国家教委批准,于1996年6月由具有62年办学历史的原湛江水产学院和有39年办学历史的原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实行实质性合并,于1997年1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湛江海洋大学,成为我国大陆第二所海洋大学。原水产学院地处市中心,占地面积小(7.93 h m2),限制了学校的发展;原农专位于市郊,地势开阔,便于并校后的远景发展规划。于是,并校后以农专校区为主校区。学校发展飞速,于2000年提前10年进入万人大学行列。2005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现有主校区、霞山校区、海滨校区和寸金校区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33.33 h m2,在校学生超过2.5万人。 
    
  本文研究的区域是主校区。主校区位于湛江市西郊国家地质公园湖光岩风景区旁,风景旖旎,环境幽雅。离市区约20公里,依托交椅岭和虎岭而建,高程差为47m,占地280 h m2,其中,规划用地总面积1662336.0 m2,规划建筑总面积755480.6 m2,建筑容积率0.45,建筑密度16%。校区对外交通便利,东侧的疏港大道(原麻东大道)属主干道,南贯东海岛开发区,北通湛江港,与南侧的湖光岩东路、西侧的规划路组成校区的外环路。

  2 研究方法

  2.1校园景观类型划分

  校园景观中的斑块,是指具有不同生态学属性和功能,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的空间单元,如绿地、道路、学生公寓。

  由于在大尺度下对校园景观生态的研究较少,目前还没有关于校园景观分类的原则、依据、标准等可以参考。因此,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及景观生态分类的依据和原则,确定了如下校园景观生态分类的依据和原则:

  2.1.1分类依据

  景观分类是土地分类的深化方向,也是新兴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城市用地分类标准(GBJ137)为主要依据,适当考虑景观生态分类的依据。

  2.1.2 分类原则

  在景观生态分类原则的基础上,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1) 同尺度原则:即分类时应保持在相同的尺度或比例尺下进行。

  (2) 功能相似性原则:将功能相似的适当归并为同一景观类型。

  (3) 主用途原则:对于多用途地类应以该地的主要用途为景观类型。

  (4) 空间分合原则:不同景观之间应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2.1.3 校园景观类型的确定

  将校园景观类型主要分为: 教学设施景观、生活设施景观、娱乐用地景观、道路景观、绿地景观、水域景观和其他景观等七大类:

    (1) 教学设施景观:由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礼堂、行政用房,以及相关辅助建筑等构成。

    (2) 生活设施景观:指方便生活的用地,包括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饭堂、商服用地。

    (3) 娱乐用地景观:包括体育场地、文化广场等。

    (4) 道路景观:由校园用地分类中的对外交通用地和校内道路用地构成。

    (5) 绿地景观:为校园景观提供自然异质性的绿色斑块或廊道,其内涵包括各种形式的绿化。

    (6) 水域景观:包括校园的一切水体部分,如湖泊、养殖场。

    (7) 其他景观:其它校园景观部分,如农业用地、荒地、闲置地和裸地等。

  2.2校园景观格局基础数据获取

  2.2.1图件处理  

  从广东海洋大学校园网下载 .jpg图象形式的主校区总体规划图(1:2000),在GIS软件Mapinfo 7.0的支持下,将栅格正射影像图配准之后进行屏幕跟踪矢量化和图形编辑——属性数据录入,生成数字景观图层及相应的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其工作流程如图2.1。

 

 

  2.2.2空间数据处理

  利用Mapinfo 7.0的空间分析功能,精确地度量和计算景观中各景观类型的斑块面积、周长、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周长或长度,以此作为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数据。对获取的属性数据库,将其导入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03中,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计算各景观格局指数。
  2.2.3 校园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评价指标

  选取景观单元特征指数(1、2、3)、景观异质性指数(4、5、6)和景观空间构型指数(7、8)等指数体系作为景观格局的评价指标,其计算方法和生态涵义见表2.1。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与景观特征

  本研究在1:2000大尺度下分别对广海大主校区1996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情况按景观分类类型进行了统计,规划用地总面积均为1662336.0 m2,景观的总斑块数分别为397块和640块,平均斑块面积分别为4187.2 m2和2597.4 m2;景观间最多斑块数和最少斑块数之差分别为155块和263块,各景观类型内最大斑块面积和最小斑块面积之差分别为  

 

 

  25565.9m2和44761.3 m2,平均最大斑块周长和平均最小斑块周长之差分别为489.1 m和477.3 m。可见,景观的斑块数、斑块面积和斑块周长的分布均极不均衡(表3.1)。

  同时,为了把景观的空间特征与时间过程联系起来,进而了解景观内在规律性,本文对斑块形状指数、斑块孔隙度、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分离度指数等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见表3.1和表3.2。

 

 

 

  由表3.1和表3.2可看出,就景观总体及单元特征来说,2005年绿地景观的斑块数和斑块面积都是最大的,分别占总数的41.875%和25.839%,而水域景观的斑块数和斑块面积都是最小,分别只占总数的1.923%和2.674%。水域景观的形状指数最大(2.014)、孔隙度最小(0.095), 娱乐景观的形状指数最小(1.091),绿地景观的孔隙度最大(0.624)。结果表明,校园以绿地景观占主导,水域景观的形状最复杂,娱乐景观的形状简单而规则,绿地景观分布最广。而1996年以其他景观的面积最大,达803960.6 m2,占总面积的48.358%,是校园景观的主体;其次是道路景观,面积为316446.9m2,占总面积的19.026%;绿地景观的面积是304154.8m2,占总面积的18.297%;也是水域景观的面积及比例最小,只有44457.9m2,仅占总面积的2.674%;水域景观的斑块孔隙度再次最小,分布较集中,对整体景观的影响小。另外,道路景观斑块数和面积比分别由1996年的98块和19.026%变化为147块和25.144%,表明校园的网络性增强,利于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和物种的迁移。研究区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见图3.1和图3.2。

 

 

 

  在景观的异质性方面,2005年各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均匀性和优势度等指数最大的分别是绿地景观(4.762)、生活设施景观(0.839)和道路景观(1.991),最小的分别是水域景观(1.174)、道路景观(0.369)和生活设施景观(0.386)。景观整体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化度指数依次为5.243、0.627和1.218。1996年是绿地景观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4.169,水域景观的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885 ;生活设施景观的均匀度指数最高(0 872),道路景观的均匀度指数最低(0.309);景观优势度指数还是以道路景观的最大(3.167),生活设施景观的最小(0.332)。景观整体多样性、均匀性和优化度指数分别是4.494、0.593和2.437。

  就景观的空间构型而言,2005年其他景观的分离度最大(77.434),表明其他景观在景观中的分布最广且最分散,而生活景观的分离度最小(18.852),仅是其他景观的24.346%,表明生活设施景观在景观中的分布比较集中。各景观的破碎度以其他景观的最大(6009.4)、生活设施景观最小(1602.8)。1996年同样是其他景观的分离度最高(181.890),生活设施景观的分离度最低(14.726),后者是前者的8.096%;其他景观的破碎度最高(17105.5),生活设施景观的破碎度最低(1435.6)。

  3.2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3.2.1  景观总体特征变化

  从前面对校园景观空间格局的分析可知,从1996年到2005年,主校区景观空间格局的景观总体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景观总斑块数、各类景观组成要素的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周长、各景观类型面积比例等动态变化方面。

  首先,是景观总斑块数和各景观类型斑块数的变化。总斑块数由1996年的397块增加到2005年的640块,增加了243块,增幅为61.209%。在各景观类型中,全部7类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都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其中,以绿地景观的变化量最大,增加了109块。增幅最大的是教学设施景观,达130.77%。而水域景观严重受自然地形影响,仅增加了1块。各种景观类型斑块数的变化情况见图3.3。

  1996和2005年的规划用地面积都是1662336.0 m2,按理,各类景观斑块数会随着用地类型转移而有增有减。然,事实上,却出现了总斑块数和各类型斑块数同时增长的特殊情况。这是因为并校10以来,逐年扩大办学规模,在人类强度的干扰下,土地集约利用度加大,有更多其他景观(如未利用地)面积转移为他类景观类型,同时,其他景观元素也被细化,破碎度减小,从而斑块数增加。

 

 

  其次,是组成景观的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和面积比例的变化(见图3.4和图3.5)。在研究区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组成景观的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和面积比发生了变化,只有其他景观类型是减少的,而其他的6类景观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绿地景观的增加值最大,增加了125381.5m2,增幅为41.223%,其他类型增加幅度依次为道路景观、教学景观、生活景观,最小的是水域景观,仅增加面积8342.3m2;其他景观面积和面积比由1996年的803960.6 m2和48.358%下降为2005年的414649.6 m2和24.944%,减少面积和减少幅度分别为389311.0 m2和48.424%。  

 

 

  再次,是研究区平均斑块面积和平均斑块周长的变化。如表3.1所示,平均斑块面积变化很大,由1996年的4187.2 m2减小为2005年的2597.4 m2,减幅为37.968%:而平均斑块周长反而由1996年的281.5 m增大为2005年的286.9 m。原因与上面分析的斑块数变化原理一样,是因为人为因素对土地用途的干扰而造成景观斑块类型的变化。1996年并校时,建校规模尚小,校园西部和北部有成片的农用地或未利用地,斑块分布集中,形状简单规则。发展至2005年时,校园内各部分进行了布局调整和功能优化,尤其是西部与北部的原属于其他景观类型的土地,已经被开发为各类用地。因此,斑块数量大增,斑块形状变得复杂不规则。而规划用地面积是一直保持不变的,这样,就导致了平均斑块面积大减的同时,平均斑块周长增加。这种破碎化趋势是与主校区逐年建校规模相符的(见表3.3和图3.6)。

 

 

[NextPage]

  3.2.2  景观单元特征变化 
       
  3.2.2.1斑块形状指数

  斑块形状指数是某一斑块周长与等面积的圆周长之比值。比值为1,说明该斑块为圆形,比值大说明斑块周长大、面积小,形状复杂。1996年,广海大主校区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指数分别为:水域景观(1.551)〉绿地景观(1.448)〉道路景观(1.403)〉教学设施景观(1.311)〉其他景观(1.206)〉生活设施景观(1.163)〉娱乐用地景观(1.017)。水域景观数量少,且西部的一块大面积的水库为狭长形,形状最复杂;娱乐用地景观为文化广场和体育场地,形状最规则简单。各类型之间的最大差值为0.534。

  2005年,校园各类景观斑块的形状指数仍然以水域景观最大(2.014),其它的依次为:道路景观(1.484)〉绿地景观(1.471)〉教学设施景观(1.277)〉其他景观(1.276)〉生活设施景观(1.240)〉娱乐场地景观(1.091)。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指数的动态变化表现为:教学设施景观小幅度变小外,各景观类型都增大,以水域的变化值最大,而且景观之间的差值扩大到0.923(图3.7)。斑块形状指数反映了不同景观类型斑块的复杂程度。其变化说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在人类的干预下,对校园规划和管理的力度加大了,校园原来的较原始状态的景观生态被打破,各类景观的形状趋于简单、规则。

 

 

  3.2.2.2孔隙度 
 
  从图3.8可知,不同景观类型的斑块孔隙度的差距和变化不同。各景观类型的孔隙度都在小范围内增减,其中,生活设施景观和娱乐场地景观下降,教学设施景观、绿地景观、道路景观、水域景观、其他景观增加。1996年和2005年孔隙度最大的分别是生活设施景观和绿地景观,而水域景观则一直保持最小。整体景观的景观镶嵌度有所上升,由1996年的0.239上升到0.385。因为某一景观类型在景观上的斑块密度(孔隙度),揭示出景观基质被景观类型斑块分割的程度。绿地景观和总体景观斑块孔隙度增大,表明它们的斑块分布较分散,斑块大小趋于平衡,景观结构正在得到逐步改善。

 

 

  3.2.3景观格局异质性变化

  3.2.3.1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的大小取决于斑块数量的多少以及各类斑块所占比例的均衡性。当景观是由单一元素构成时,景观是均质的,其多样性指数为0;当各景观元素所占比例相等时,其景观的多样性指数最高。

  图3.9表明,1996年和2005年都是绿地景观的多样性最大,水域景观的多样性最小。2005年各类景观的斑块多样性在1996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以教学设施景观的多样性增加最大(0.957),生活设施景观的多样性增加最小(0.187)。总体景观多样性由4.494上升为5.243,上升了0.749。这些变化表明,各类景观的斑块面积趋向均匀,面积比例差异减小;整体景观格局优化,总体景观多样性指数继续大,不同景观类型的面积之间的差值进一步缩小。

  3.3.3.2均匀度和优势度

  均匀度是指数描述景观中各组分的分配均匀程度,其值越大,表明景观各组成成分分配越均匀。优势度指数表示景观多样性对最大多样性之间的偏差。表明景观组成中某种或某些景观类型支配景观的程度。  

 

 

  如图3.10和图3.11,2005年各类型景观的斑块均匀性都在小幅度内变动,生活设施景观和其他景观分别减少0.029和0.02;其它5类景观类型都增加较小,以教学景观变化最大。整体景观均匀性指数由1996年的0.593上升到0.627,说明整体景观内各景观类型分布的均匀程度上升,但均匀度还不是很高。

  景观优势度变化比较大。1996年道路景观优势度最大(3.167),生活设施景观最小(0.332);2005年道路景观的优势下降为1.991,还是最大;生活设施景观的优势度上升至0.386,但还是最小。就整体来说,总体优势度呈急剧下降趋势,由1996年的2.437变为2005年的1.218,降幅达50.2%,表明校园东西区格局综合发展,整体功能分区优化,各类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别缩小。

  3.3.3.3分离度与破碎度

  景观分离度是指某一景观类型中不同元素个体分布的分离程度。分离度越大,表明景观在地域分布上越分散。破碎度是指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本文采用平均斑块面积作为衡量景观破碎程度的指标。

  由表3.2可知,2005年各类景观类型的景观分离度除了了其他景观外,都比1996年的分离度要大,且增加量较均匀。随着校区规划建设的展开,大片的其他景观类型土地被碎化成较小斑块,其中大部分转移为别的景观类型。因此,原来东西—南北相距遥远的其他景观斑块的分离度大幅度减小,“新殖”的新区的6类景观类型的分离度都会增大。 

 

 

  图3.12表明,1996年其他景观的破碎度最大,生活设施景观最小,各类景观之间的景观破碎度的差异非常明显;2005年也是其他景观的破碎度最大,破碎度最小的是绿地景观,各类景观之间的景观破碎度的差异大大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为因素对景观的干扰程度,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4 进一步优化校园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策略

  校园景观格局优化的目的在于确立各类用地的合理匀称的布局,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创造更优的融教育、生活、娱乐、观光于一体的自然和人文氛围。校园景观优化的重点应是恢复和保护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整体性,增加景观的多样性、舒适性及美学价值,促进校园景观的持续发展。

  4.1  强调整体性,构建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

  景观规划是对整体区域系统进行全面规划,是一种多目标设计,基于景观的不同功能指向,不同的景观斑块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因此,校园景观规划应从特定的时空出发,结合校园总体发展规划,运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宏观上布局景观空间格局和功能分区,使局部需求和整体需求之间达到平衡,从而获得有机秩序。

 
  如图3.2所示,广海大主校区采用“一心、两极、三环、多点、一片”的景观空间布局结构。“一心”即“一中心”,是指由主教学楼、图书馆、教学实验综合楼组成的中区。“两极”即“两组团”,是指教学、生活、娱乐、道路、绿化等各功能齐全的东区和西区。“三环”即“校园三环道路体系”,分别为外环路:东侧的疏港大道—南侧的湖光岩东路—西侧的规划路;校园环路:途径校南门—B楼前门—科技楼—校北门—西区体育运动场—艺术大楼—校车车库;中区环路:途径校南门—B楼前门—科技楼—教学实验综合楼—行政楼后门。“多点”指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娱乐场地等建筑或场地群组作为集体斑块分布校园东南西北各个区域,通过道路廊道和绿化带把整个校园基质分割得均匀合理。“一片”,是指“顺坡绿一片”,体现了校园建筑空间开放,绿化程度高的特色。

  主校区正处蓬勃发展之势,校园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组织和谐一致的土地利用,取消功能混杂的布局。具体来说,应该整合南部、激活东部、保护北部、开发西部。

  4.2 坚持自然优先原则,维持生态平衡

  保护自然资源,维持景观生态,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也是景观持续性的基础。景观生态系统具有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特点,各景观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仅影响到区域大系统的稳定性,而且直接到系统的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发挥。DLU战略认为,土地利用类型不能太单一,至少10%~15%为它用或自然保护区,以在自身之内多样化。同时,应避免景观被凌乱分割而破碎度增加。

  广海大主校区以交椅岭和虎岭为依托,地形地貌是校区规划的最大制约因素。依照“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1996年并校时,就确定了主校区“顺坡而上,利用地形,减少投资,合理分区,保护自然风光,创建优美的园林式校园”建设原则。水土流失,是山坡地利用必须密切关注的问题。主校区开发力度之大,从表3.3和图3.6可知。强烈的人为干扰,使原来的比较完整稳定的其他景观转移为人文景观类型,土表景观生态破碎度增加。校园高差达47 m,防止水土流失的难度大。校园道路缺少配套的排水系统,湛江终年受海洋气候影响,暴雨多。因此,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严格的生态补偿和水土保持措施,否则就会造成“黄水横流”、道路积泥,危害到校园美化和基础设施安全。

  4.3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给校园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休闲的空间和氛围,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次,综合考虑校园条件和发展目标,统筹兼顾校园的重要特征和职能,使各项建设和变迁妥善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条条与块块、地表与空间、生活与学习、经济与生态、文化等的关系。大学校园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工作,不仅应开发、利用原资源,也注重校园将来的有机生长。

  对比图3.1和图3.2可得知,并校十年以来,主校区景观空间格局图在轮廓上是大致一致的,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规划原则。一方面,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科学。以中区为轴线,东西区两组团互动;在组团内,教学区、生活区、体育娱乐区齐全,并且按照专业特色和地域邻近原则安排学院用地布局。另一方面,各功能区分离度大,建筑开阔,留有足够的边缘空间用于其他用途,以增加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优化校园生态环境。

  4.4 体现个性化,发展观光旅游资源

  “高校游”欣赏的是风景,品尝的是文化。浓郁的文化氛围、深厚的人文积淀、秀丽的自然风景、雄厚的科研实力、丰富的学术环境,构成了高校游览观光的独特内涵。因此,应将观光旅游理念融入高校校园划设计中。在游览观光的规划中保持与环境的协调,对校园的自然、历史、传统、文化和未来的发展给予适当的尊重和保护,将整体风貌、标志性建筑、特色性区域和地段作为高校游览观光环境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广东海洋大学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区,是具热带、亚热带特色的综合性海洋大学。主校区西邻我国唯一的玛尔湖风景区湖光岩,宽阔的校园绿草如茵,风景优美,已被确定为湛江精彩一日游的景点,吸引了海外游人慕名前来参观。校园热带、亚热带特色的物种丰富,乔木、灌木、藤木、草木植物合理搭配,体现了南国校园的风景特色;海洋广场、水生博物馆、航海楼等建筑,体现了海洋性的办学理念。

  4.5  整体控制,局部加强

  广东海洋大学主校区的景观规划目标是建设一座功能布局合理、交通安全便和、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经济可行、可持续发展、富有文化气息、鲜明的南国风光和海洋特色的热带园林式校园。要求各组合类型景观的达到融序列性、层次性、多样性、均匀性、互补性于一体,整体上使得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造,宛如天开”的意境。

  校园的视觉美感和文化气氛体现于整个校园的整体布局和每一细节。主校区与世界仅有的两个玛尔湖之一——湖光岩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相邻,其最大特点是以山水风景布局为主体。水,是海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体现海洋特征和校园特色的生命线。但是,水域景观斑块数和面积比都非常少,形状指数大,结构复杂,多样性小,这是由地理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水质较差,对景观环境的改善和美化功能未能发挥出来,尤其是进入校门后迎面而来的蝴蝶湖,由于实验楼的药剂直接排放到湖里,水质恶化,水面经常浮有死鱼,这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必须紧迫地整改水域景观。水域的位置和形成条件是难以一时改变,但应“做细、做精、做优”现有的水域,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及美学功能。近期内,规划并实施蝴蝶湖改造工程,禁止向湖中排放污染物(水);增强空间层次性和多样性,在湖中或湖边建设辅助景观(如亭、台、树木等)。

  5 结语

  景观是地表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综合视觉感知的景象,易于用文字表达,而难以量化。本文大尺度下以校园区域为特定研究对象,具体到量化各类景观类型每一斑块的面积、周长或长度,并进行各景观指数和总体景观格局分析。这是一种较精细的研究方法,利于及时正确地把握校园土地利用的合理程度,以评价和优化校园景观,实现校园可持续发展。

  广东海洋大学主校区自1996年并校以来,坚持“高起点、合理利用、综合发展”的规划思路,在大片土地被开发或被转移为他用的同时,景观生态并未恶化。相反,整体布局更科学,功能分区更全面,生态环境也得到很好保护。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上升,异质性和稳定性增大;破碎度和优势度大幅下降,各类型景观所占比例差距减小。
本文对比分析1996~2005年10来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旨在了解过去,认识现在,规划未来。由于缺乏1996年的一部分相关历史资料,一些数据只能根据1996年的地形图和规划图来参考补充。因此,可能会有一些难以避免的误差。但是,技术方法与理论分析是科学可行的,而且,分析结果基本符合规划方案和现实景观。本次研究对未来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3 

[2]角媛梅,肖笃宁,郭明.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综合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95 

[3]Xiao Duning.Core Concepts of Lanscape Ecolog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1999,11(2):1~6 

[4]Turner T.Landscape Planning.New York:Nichols Publishing,1987 

[5]楚道文.景观生态学概念起源与发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1):54-57

[6]Pickett STA,Cadenasso. ML.Landscape Ecology: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Ecological Systems .1999,11(2):1-6  

[7]Richard T.T. Forman.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igional Ecology.Landscape Ecology ,1995,10(3):133-142

[8]徐同文,于学勇.论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的基本形式的主要原则[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2(3):48-52

[9]满红,孙王琦.大学新校园景观的特色设计[J].设计理念,2004,(3):13-14

[10]吴正旺,王伯伟.大学校园规划的生态化趋势——华中农业大学校园规划[J].新建筑,2002,(6):45-47

[11]贺生云,尹江.论大学校园规划中的文化广场设计[J].宁夏工程技术.2002,(4):344-347

[12]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49-153

[13]周华荣.新疆北疆地区景观生态类型分类初探[J]生态学杂志,1999,(4):69~72.

[14]肖笃宁,钟林生.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J].应用生态学报,1998,(2):217-221

[15]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23-327

[16]陈士银,周志翔.小尺度下湛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1(4):501~507

[17]广东海洋大学校长办档案室,广东海洋大学基层报表[R],1997-2003

[18]陈士银,钟来元.基于GIS的城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优化研究——以湛江市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3):445-450

[19]阎瑾,赵红红.山地大学校园的创造——以湖北工学院校园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5,(1):30-33

[20]王丽荣,廖金凤,李贞,等.增城市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规划[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4):32-35

[21] Haber,w..Using landscape ecology i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In:Zonneveld,I.S.and Forman,R.T.T.(eds).Changing Landscapes: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Springer-Verlag,New York,1990.21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