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拥抱家庭园艺春天的到来——浙江虹越花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胜德解读园艺发展趋势
园艺离我们的家庭生活有多远?园艺会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必需品吗?这些问题虽然你可能没想过,但其实你已经不知不觉在给出答案。
眼下,对不少家庭和办公室的消费群体来说,一些小清新、个性化的小型盆栽格外受到青睐,比如多肉植物、网纹草等。还有一种叫微景观的园艺产品,是用苔藓植物或蕨类植物搭配各种小玩偶、组合种植在一起的新型桌面盆栽,格外流行。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价格亲民。
不知不觉,大型盆景已成“往事”。
这会成为一种趋势吗?在11月26日举行的2019北京世园会首次企业对接会上,浙江虹越花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胜德以《园艺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为题,对此予以了深入解读。
园艺是一种生活方式
据介绍,虹越从2009年就开始尝试家庭业务,对家庭园艺消费的趋势可谓了如指掌。“从我们公司的业务发展情况来看,在2015年全部3.8亿元的销售额中,面向家庭销售的份额已经占到30%。估计未来3年左右,公司的业务会有超过50%的份额来自于家庭消费市场。”
“过去一段时期,园艺在我们国家好像有点“高大上”的味道,政府、公共领域的发展比重较大。但在我看来,花卉园艺产业必将以家庭园艺为核心,花卉园艺产业也要围绕这个中心发展。因为园艺应该、也必须成为寻常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即使在很多比我们更加贫穷的国家,也都不需要像我们这样普及园艺的艺术性、趣味性等。”江胜德说。
他向观众展示了一组图片,表现园艺与家庭生活之间的美好关系。在照片中,人们在工作之余、在节假日,一直没忘记用心打理自己的植物伙伴。“园艺美化了生活环境、提升了生活品位,与花相伴、与草为伍,园艺与人、生活之间关系密切,而且无论是年轻人、美女,还是老人、小孩都可以参与。在西方,园艺就像剪草坪、擦车等一样,是工作之余的一种生活消遣。”
“大家都向往这样的生活,可能也觉得比较难,其实一点不难。”江胜德播放了一个视频,主角是一位姑娘,开咖啡店、民俗旅店。在片中,这位姑娘把自己家里、店里都装扮得跟花园一样,打理园艺已经成为她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个看起来难吗?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很难,我觉得这个不难,花钱也不多,而且这种园艺活动使得每个人在家里的劳动强度应该刚刚可以弥补运动强度的不足。”
传播园艺文化促进消费
一直以来,家庭园艺就是虹越的一个业务拓展方向,也是一个业务重心。为此,虹越以产品为核心,在园艺行业不断增加新的植物品种,主要从国外引进,同时少量国内开发,有更多的配套材料满足家庭需求和消费,“因为家庭的需求消费品种的类型肯定要比公共的更为丰富而多样”。
目前,在虹越经营的园艺产品中,共有6000多个品种,来自于世界各地,包括20多个国家、70多个城市。“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把种植者种植的产品送达消费者的手上。”
2010年,虹越开始涉足连锁服务,开办虹越·园艺家连锁店。“通过开连锁花园中心,使得普通居民的园艺消费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是现在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认为花很难种,园艺知识空白的人非常多。所以,接下来我们要以园艺培训作为核心,开展园丁文化传播项目。此前,我们已经把花卉的产品做好,接下来还要把服务做好。更重要的是,要把公众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真正体现到园艺来。”
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江胜德将虹越园艺商业模式总结为:以产品为核心,以连锁服务为核心,以传播文化为核心。在他看来,未来,虹越可能要靠传播园艺文化为核心促进家庭园艺消费,而这也正是虹越花卉文化事业的核心项目。
在现场,他向观众展示了一个虹越花彩网店的二维码,观众通过扫描领取他特意为大家准备苗木绿发的红包,就可以网购两盆水培风信子盆栽。“产品来自荷兰,品质纯正。你只要填写收货地址就可以了。这说明,现在从互联网技术的角度,你要让生产者的产品进入到消费者手上,已经相当方便。”江胜德说。
消费转向家庭市场为主
谈及未来我国花卉园艺产业的发展前景,江胜德说,私人消费的市场前景一定有那么几十年的美好时期,这是国外发展的特点。
“日本发展到今天,并不是在经济最发达的时候发展园艺。发展园艺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是,要有相当稳定的安宁时期,并不是在经济最发达的时候园艺是最发达的。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国家再经过三四十年,园艺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在他看来,未来发展的重心又一定是在家庭消费、私人消费领域。“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各占一半,到了20世纪末基本上家庭消费占了80%左右的份额。我们预测中国的情况,公共领域的园艺消费到2020年以后会进入非常缓慢的增长时期。带动园艺消费总量增长的,我们认为肯定是私家消费,到2035年之前会有一个非常快速、持续增长的阶段。”
园艺消费由以公共为主转向以家庭消费市园林工程场为主,时间节点是2025年。这是他的看法。
“为此,我们应该伸出双手,热情拥抱家庭园艺春天的到来。北京世园会的举办可能会加速家庭园艺转化的概率。&室内装饰rdquo;江胜德说。